近年来,东海县人民法院双店人民法庭积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,大力开展诉源治理工作,打造“老乡好”特色调解品牌,设立“老乡好”人民调解室,构建“午间法庭”、“无讼村居”、法官工作室等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,纵深推进多元解纷工作,推动形成法庭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,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诉讼服务。
聚焦法庭建设“专业性”,打造新时代人民法庭
一是打造专业化调解队伍。吸纳当地的老党员、退休干部等有声望、地位高、有威信的人参与到矛盾纠纷的调处中来,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,使其成为“小矛盾”的化解者、“大矛盾”的调和人和维护稳定的带头人。进一步提高对调解员文化程度和法治素养的要求,更加注重调解员的实务能力,广泛吸收不同岗位、不同专业人员加入调解员队伍,着重培养调解员信息化操作能力,逐步塑造基层人民调解队伍能力强、素质高的形象。
二是增强专业化知识储备。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“精准培训”机制,每月定期围绕法律知识、调解技巧、文书制作等内容,通过集中授课、研讨交流、现场实战等形式进行常态化教育培训。深入开展老带新“传、帮、带”模式,邀请经验丰富的调解员现场传授经验,在微信群中定期推送以案释法典型案例等,着力提升专职人民调解员政治素养、法律水平和实战技能,力争让每一位专职人民调解员成为专业化调解专家。
三是建立专业化调解阵地。推出“老乡好”人民调解室,对各类案件“抢先一步”进行调解;设立桃林巡回审判点,将当地具有典型性的案件整合到审判点进行审理,邀请当地村民和村干部旁听庭审,实现“审理一件、教育一片”的良好效果;开展“午间法庭”和“无讼村居”创建活动,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;在乡村、社区设立法官工作室,法官和村干部、网格员开展常态化“点对点”联系,及时收集和了解村中民事纠纷信息,面对面提供司法服务。
聚焦案件审理“典型性”,总结形成审判新模式
一是积极发挥“巡回审判点”作用,增强案件审理社会效果。双店法庭地处东海县西北部,是距县城最远的一个法庭。法庭针对地域特性在桃林镇设立巡回审判点,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在巡回审判点开庭审理,邀请代表委员及干部群众在旁听庭审,通过法官现场说法、当庭宣判,让人民群众接受最直观的法治教育。
二是推进婚约财产类纠纷审判方式改革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充分发挥司法的行为规范作用,通过司法裁判推动移风易俗,统一婚约彩礼裁判标准,做到类案同判,遏制“天价彩礼”现象,结案后持续跟进双方当事人履约情况,引导农村青年树立新型婚恋观。
三是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保障特殊群体利益。双店法庭秉承“优先立案、优先审结”的高效便捷原则,为军人军属、农民工讨薪群体开通立案审结“绿色通道”,高效便捷维护特殊群体的合法利益,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暖。
聚焦诉源治理“全局性”,共建乡村治理新格局
一是紧抓诉源治理“点”。双店法庭依据地处江苏和山东边界且方言趋同的特点,创设“老乡好”人民调解室,选聘退休乡镇干部为调解员。2021年至今,就地化解纠纷600余件。为了服务在外务工的农民老乡,创新打造“午间法庭”,法官们利用午休时间在“微解纷”平台调解成功案件160余件,方便当事人诉讼的同时,有效推进多元解纷走深走实。
二是串连诉调对接“线”。加强与辖区乡镇党委、村组织的沟通对接,2022年分别在洪庄镇薛团村、桃林镇循环经济产业园成立“法官工作室”,委派干警前往工作室,与当地党委和产业园管委会共建联调,落实“小事不出村”,深度服务基层社会治理,自工作室成立以来,共化解矛盾纠纷100余件。
三是构筑综合治理“面”。在辖区内建立诉讼与非诉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六处,打造多元矛盾纠纷化解的综合治理格局,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。强化与网格长的交流合作,及时遏止辖区内矛盾信访问题的苗头,面对复杂情况第一时间掌握案件动态,共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,逐步形成“止讼”、“少讼”、“无讼”的乡村治理目标。积极到双店幼儿园、竹北小学、双店中学等辖区学校机构开展宣传普法、法庭开放日等活动,将普法教育贯穿未成年各个年龄阶段,致力于提升辖区青少年的守法意识和法律素养。